稳进提质,竞逐产业主赛道——高质量发展中的“经开辩证法”(上) 今亮点
□首席记者 刘懿
(资料图)
智能制造,是常州的最大优势,更是常州经开区的看家本领。
百亿强企方阵加快培育,千亿产业集群呼之欲出;“四特三新”动能澎湃,23个特色产业园区风生水起……自2015年成立以来,常州经开区牢记市委、市政府的重托,在武进区及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围绕“苏南智造新高地 开放融合先行区”定位,拧成一股绳、聚成一股劲,打造名副其实的工业智造强区。
竞速产业主赛道,常州经开区把握时与势、用好辩证法,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“经开答卷”。目前,常州经开区在全省所有经济开发区中综合排名第11位,其创新驱动类指标居第一位。
“破”“立”并举 腾笼换凤
作为“苏南模式”发源地之一,常州经开区曾经80%的工业产值都来自镇村工业园。但新的发展阶段中,这却成了明显的劣势——村级工业园区“小散弱”,土地开发强度高、亩均效益低。
改革才有出路,一场园区更新攻坚行动就此展开。常州经开区明确,以横林、遥观、横山桥三镇为主阵地,3年内整治提升工业园区5000亩以上,5年内园区更新2万亩以上。腾出的空间,主要用于培育和引进先进制造业,要实现亩均税收突破20万元。
今创路东侧、广电路北侧的150亩地块,原有企业12家,亩均税收不足3万元。通过园区更新,这里“长出”了宋剑湖创新智慧港,总投资20亿元建设花园式办公场所、研发中心和生产中心,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智能制造、新材料等产业。
“等装修结束就搬过去,添置新的自动化产线和工业机器人。”常州驰纳焊割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毛明华说。驰纳是省高新技术企业,但以前受厂房限制,生产车间被零碎分成三部分,楼层不同、大小不同,大型机械设备受限,智能化改造也难落实。现在,驰纳一次性购置了高标准厂房,为发展留足了2000平方米的空间。
连片腾退、项目招引、专业运营,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。横山桥蓉湖村的工业园,长期与村庄交错混杂,“危污乱散低”现象较严重,村民们一直盼望改变。乘着工业园区更新的东风,村里同步规划新农居,从根本上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环境。
喜“新”恋“旧” 珠联璧合
加速时有充足的动力,颠簸时有自控的平衡。竞逐产业主赛道,常州经开区落稳“压舱石”,谱好“协奏曲”。
高峰时,传统钢管企业仅在遥观镇就有几十家,多数做低附加值的配套。在推动转型升级中,常州经开区没有“一刀切”,而是鼓励有发展意愿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流程再造。江苏宏亿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等进军汽车用钢管领域,向着减震器、转向系统、传动轴等细分领域进发,实现了部分高端钢管国产化。
前不久,宏亿精工的汽车安全系统精密零部件项目投产,可年产汽车安全系统精密零部件3000万套、焊管5万吨,顺利入选“专精特新”企业“省队”名单。“要打造一个高度数字化的实体工厂。”公司董秘吴铭说,公司已实现原材料加工、制管、热处理、机加工全流程数字化,目前订单排到了年底,主要供应国内外知名整车厂。
一批科技创新企业,加快成长为“单项冠军”。位于轨道交通产业园的帝斯博(常州)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,2018年挂牌新三板,目标是做中国智慧护理新技术的引领者。“不能过度依赖进口,必须搞自主研发。”企业负责人张柱华表示,企业已有专利20余件,今年预计专利数翻倍,目标是2024年主板上市。
“新”与“旧”珠联璧合,绿色优特钢、轨道交通、绿色家居、智能电机等特色产业,以及汽车电子、光电材料、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。2022年,常州经开区进入“国家队”“省队”榜单的企业数量均翻倍。
“高”成“低”就 海阔天空
6月2日,江苏星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推进绿色制造的做法,亮相央视《朝闻天下》节目。江苏星源70%的产品销往海外,为应对全球碳中和竞争新规则,企业对原本使用天然气燃烧的锅炉进行低氮改造,实现氮氧化物浓度从每立方67毫克降到30毫克,极大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。
经过8年拼搏,常州经开区的发展呈现“一高一低”趋势。“高”即创优营商环境提高创新浓度,创新驱动类指标排名居省级经开区第1位,万家法人高企的占比水平领跑全市,高企培育实现“三年翻番”;“低”即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低碳排放,2022年全社会能耗同比下降26%,工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7%,单位GDP能耗下降24%。
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,日前获评常州经开区“绿色发展领军企业”。企业负责人表示,将得到财税政策、环境管理、科技服务、执法监管等4大类23项措施激励,有力提升企业绿色制造的管理水平,更好将减污降碳源头治理融入企业发展战略。
构筑营商环境“高地”,才能成为降低营商成本的“洼地”。龙锦路南侧,和柔电缆亚太区生产总部项目主体已完工。公司负责人熊明珍说,从拿到不动产权证书到获得施工许可证,仅用了5小时,建设进度比预期提速50%。
数据显示,今年1—4月,常州经开区新增市场主体2062家,同比增长48%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