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最年轻院士斩获世界大奖,不料背景被曝,实在令人难以置信!

华人星光(ID:hrxg2020)原创

作者:华人星光


(资料图)

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

最近这两天,中国学术圣殿:

工程院、科学院的两院院士增选,

正在进行。

有人就“挖啊挖”,

居然扒出了这样一份牛掰履历:

他年仅38岁就当选中科院院士,

20年过去了,

他创造的这个最年轻院士纪录,

一直无人能打破。

53岁他突然就能当上副省长,

一手学术,一手官场,

还斩获世界级大奖。

如此开挂的人生,

每一步都超过了常规,

究竟他是什么背景?

细细挖掘,实在叫人难以置信。

他,就是卢柯。

有人猜测,卢柯既是院士,

一定是出身显赫的书香门第。

错。

又有人说,

卢柯或许是个官二代。

也错。

那再不济,他家得有钱,

起码是个富贵家庭。

还是错。

卢柯出生的地方,

是甘肃省华池县。

甘肃,一个偏远的穷省,

不论是人均GDP,

还人均可支配收入,均是全国垫底。

华池,甘肃最穷的几个县里,

它排名第二。

在这个穷山区,

卢柯的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,

赚几个死工资,

家庭贫困,勉强温饱。

穷省、穷县、穷家,

非士、非官、非富,

那他靠什么有了未来?

他靠他自己。

放眼是漫无边际的山,

脚下是穷乡僻壤的路,

但卢柯的心,已飞向大山之外。

他打小就苦读诗书,自觉也聪颖,

知识让他“肋生双翅”,

人生堪称是坐上了“超音速火箭”,

一直在“惊悚”的成长。

年仅16岁,

卢柯就考入了南京理工大学,

他的高考分数线,

直接超出录取分数线60多分。

不过,尽管总分很高,

但因为英语学得晚,

成绩非常差,只有30多分。

卢柯不服输,

大学开始“玩儿命”学英语,

足足花了一年时间,

把专业英文原版教材,

全部自己翻译成中文。

他很明白,

对自己这样平凡人家的子弟来说,

唯有读万卷书,人生方有高度。

读研的时候课少,

别人放松娱乐,卢柯埋头自学,

一本物理书翻来覆去读,

毕业时他把书都翻烂了。

1988年,卢柯读博选了金属材料学,

他本有出国的机会,

可没去日本,也没去美国,

而是留在了中科院金属研究院。

三年后,

被破格提升为教授级研究员,

他只有28岁。

这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特别罕见,

毕竟推崇“海归博士”的年代,

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“国产博士”。

卢柯证明了一件事:

人比环境重要,国外就怎么了?

他靠他自己。

30岁当上博士生导师的时候,

学生好奇这么年轻的老师,

他究竟有啥能力。

有几次做实验,

学生碰到热力学知识来问卢柯,

他总能迅速地给出正确解答。

学生十分诧异:“老师,这个热力学,

也不是我们熟知的领域,

为什么你如此熟悉?”

他说:“热力学是我自学的,

一开始我连基础都不会,

你记住,

你缺什么就要自己去补什么。”

卢柯学习勤奋,也十分执着,

1996年,

他专注于纳米金属材料的科研,

当时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,

这一领域十分偏门。

新华社报道,从1997年到2003年,

全世界只有卢柯小组,

从事结构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,

长达6年,他孤军作战。

当时,提高金属材料强度,

一直是国际材料物理领域最核心问题,

但几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,

全世界科学家们,

没有一个能突破解决的办法。

直到卢柯和研究团队,

发现了两种新型纳米结构,

直接推动世界物理材料领域,

在金属材料强化原理上取得重大突破!

在国际学术刊物上,

他发表了十几篇论文,

直接修正了,

被引用十年的英国科学家的错误论文,

被专家们称为“非晶态金属化方面,

近十年来的最好文章。”

因为他在金属材料领域的突出贡献,

直接将中国相关领域研究拉上世界领先,

1999年,

卢柯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委员,

他是该委员会中唯一的一名中国籍委员。

2000年后,

卢柯先后研究出纳米孪晶结构、

梯度纳米结构等几种新型纳米结构,

研究水平国际领先,

为中国开发高综合性的纳米金属材料,

开辟了新的途径。

因为这样灼灼耀眼的科研成就,

他被委任为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,

那一年他仅36岁。

两年后,年仅38岁的他,

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,

这是改革开放后当选年龄最小的院士,

这个纪录保持至今,未被打破。

一身荣华,屹立科研巅峰,

可光芒掩盖了他的过往,

其实这一路走来,

卢柯得到最多的不是掌声,

而是挫折和痛苦。

因为是从零开始的科研,

很长一段时间又只有他自己做,

实验有很多次都做不下去。

曾经卢柯参加学术会议,

遇到一位国际大咖,

他兴奋地说起自己的表面纳米化研究,

国际大牛冷眼旁观讥讽道:

“你去看看那谁谁谁的文章,

人家早研究过了,就你?

不会有什么眉目的。”

尽管备受打击,

卢柯却没有停止自己的想法,

从1997年到2005年,

卢柯做出了第一代纳米化样品,

然而当看到样品的瞬间,

他觉得“完蛋了”,

因为样品坑坑洼洼,十分粗糙,

根本看不见表面纳米层的效果。

脑子里有两个声音在争吵:

“放弃吧,万一错了呢?”

“有可能错,可是你也得承受啊,

科研有风险,

这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。”

“跟谁斗?”

“跟自己斗!”

他又继续了五年,五年无数次失败,

这条路不光孤独,

还有很多人在看笑话,

因为材料研发过程的复杂性,

直接卡死了很多新材料走向实际应用,

基本上99%的新材料都停在了死谷里,

有人甚至说:“大部分人在死之前,

是看不到他研究的材料的。”

卢柯拼了,直到2011年,

强度和塑性都很高的梯度纳米结构样品,

终于被他做了出来,

成果直接登上国际顶尖科技刊《科学》!

最开始,大家都不太能相信,

卢柯的实验成果能实现,

后来卢柯实现了这一样品结构之后,

全世界都开始跟风做。

今天,卢柯表面纳米化技术的成功,

直接应用到了中国宝钢集团。

科研专家说:“能用上的像卢柯这样,

能在短时间内投入使用的材料,

和技术极为稀少。”

曾经有人质疑中国的材料制造不行,

卢柯觉得很冤枉,

现在他用自己的实际成果,

让这些人闭嘴:

那就是中国的材料也可以做得很好!

凭借这些科研成就,

他拿下世界上少有的四院院士头衔:

2003年,年仅38岁成中科院院士

2005年,年仅40岁成德国科学院院士

接着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

2018年,

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。

优秀人才,

全世界哪个国家会不喜欢?

2006年,

卢柯被聘为美国科学周刊评审编辑,

他是担任这一职位的,

第一位中国科学家;

2010年,

卢柯又被选为英国剑桥大学讲座人。

他的研究小组,

是国际纳米材料界公认的,

世界上最有成就的六个研究组之一。

优秀人才,

全中国哪个领域会不喜欢?

他培养出博士研究生70多名,

硕士20多名,

他经常鼓励学生的两句话是:

“游戏永远没有结束。”

“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。”

因为看中卢柯在科研上优秀的管理能力,

政府也要来科研界“抢人”。

2018年,他当选为辽宁省副省长,

负责科技、卫生、健康,

还要分管省科学技术厅、

中医药管理局、科协红十字会、

中药科重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工作。

2020年新冠疫情,

卢柯一直在疫情防控一线,

率领辽宁省疾控中心专家组,

现场部署指挥。

劳心劳力,他太忙了,

于是有人妄下断言,卢柯实在可惜,

本是科研巨星却被仕途牵绊,

看样子不会有什么学术成就了。

然而现实情况却是,

这些人被啪啪打脸。

2020年9月6日,

被称为“中国诺贝尔”的,

未来科学大奖揭晓,

卢柯摘得桂冠一顶,

获得高达700万人民币奖金。

网友点赞:

“副省长业余时间做科研,

且获得科技大奖,真是太牛了!”

2021年,

卢柯团队发了一篇《science》,

最新的重要研究成果,

登上世界顶级科刊。

有的科学家,

一辈子一篇论文上不了《science》,

这是卢柯发的第13篇。

2022年3月,

卢柯荣获罗伯特·富兰克林·梅尔奖,

该奖项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评选一人,

是国际材料领域,

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奖励,

过去一百年,

只有两位中国科学家摘得桂冠,

一位叫葛庭燧,另一位便是卢柯。

网友彻底被“征服”:

“这是一个没有被仕途耽误的科学家,

我服了。”

卢柯,

他是全国最年轻的院士,

他是世界顶尖科学家,

他的官职还是副省长,

可谁能想到,

他竟是从一个贫困山区贫困家庭、

从没钱没势没背景,

一步步走到这样的高度!

凭什么?

凭真才实学,勤奋执着,

在他身上,

凝聚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拼搏,

闪耀着追逐不凡突破局限的光辉!

一览众山小,才识逐风云,

世上也许不会再有第二个“卢柯”,

但卢柯的拼搏奋进精神,

会照亮所有平凡人追梦的路途,

靠自己,多努力,

越努力,越优秀,

前途未必不光明!

关键词: